本文最后更新于71 天前,其中的信息可能已经过时,如有错误请发送邮件到big_fw@foxmail.com
一、介绍
蛋挞是一种以蛋浆为馅料的西式馅饼,外皮酥脆,内馅香甜,融合了中西饮食文化的精髓。
1、起源与发展
- 欧洲起源 蛋挞的雏形可追溯至中世纪欧洲,英国人利用牛奶、糖、鸡蛋等制作类似蛋浆馅饼的食品,1399年亨利四世的宴会上已有相关记载。葡萄牙修女在18世纪发明的“贝林挞”(Pasteis de Nata)是其直接前身,以焦糖化表面为标志。
- 本土化与传播
- 广州诞生:1920年代,广州百货公司为吸引顾客,厨师将中式炖蛋与西式挞皮结合,创造出广式蛋挞,成为“星期美点”的代表。
- 香港扬名:1940年代起,蛋挞传入香港茶餐厅,逐渐成为下午茶经典,1990年代后因茶餐厅减少,转为工厂化生产。
- 葡式改良:1989年,英国人安德鲁在澳门改良传统葡挞,加入焦糖工艺,其妻子玛嘉烈后将其推广至香港、台湾,掀起“葡挞旋风”。
2、分类与特色
- 按挞皮分类
- 牛油蛋挞:挞皮类似曲奇,以黄油为主料,口感酥松且光滑完整,奶香浓郁。
- 酥皮蛋挞:挞皮为多层薄酥皮,使用猪油制作,层次分明但口感略粗糙,馅料较少。
- 地域与创新变种
- 葡式蛋挞:焦糖化表面是其核心特征,挞皮酥脆如牛角面包,内馅奶香与蛋香交融,甜而不腻。
- 港式蛋挞:分为牛油皮和酥皮两类,蛋浆更轻盈,常见于茶餐厅。
- 创新口味:包括鲜奶挞、姜汁蛋挞、巧克力蛋挞、燕窝蛋挞等,通过添加食材拓展风味
二、制作
1、材料准备
1、基础配方(约12个蛋挞)
- 挞皮:低筋面粉270g、高筋面粉30g、黄油/玛琪琳125g(包裹用)、水150g、盐1g
- 蛋挞液:蛋黄4个、全脂牛奶150ml、淡奶油200ml、细砂糖60g、炼乳15g(可选)(参考比例:牛奶:淡奶油≈1:1.3,蛋黄与全蛋比例建议3:1)
2、工具选择
- 电子秤、筛网、蛋挞模具(直径7cm标准款)
- 烤箱(需上下火独立控温)、擀面杖、硅胶刮刀
2、挞皮制作(千层酥皮)
1、手工开酥法(耗时约2小时)
- 和面混合低筋粉、高筋粉、盐、水,揉成光滑面团(耳垂柔软度),冷藏松弛30分钟。
- 包油折叠
- 黄油片(玛琪琳)擀成18cm×18cm薄片,冷藏定型
- 面团擀成黄油片2倍长,包裹黄油后三折四次,每次折叠后冷藏松弛20分钟。
- 整形定型最终面皮厚度约3mm,切割成直径10cm圆形,按压入模具(边缘高出模具3mm),冷藏备用。
2、速成法(推荐)
直接使用市售冷冻挞皮,解冻至可塑形状态(约15分钟室温),捏合模具后扎孔防鼓包。
3、蛋挞液调配
1、手工调配:
- 混合原料牛奶+淡奶油+糖隔水加热至50℃(糖完全溶解),冷却至40℃后加入蛋黄与炼乳。
- 过滤处理用80目筛网过滤3次,去除气泡与未溶颗粒,冷藏静置1小时以上(最佳隔夜)。
- 风味调整
- 焦糖风味:葡式蛋挞液表面撒粗砂糖再烤
- 果香变种:加入芒果/榴莲果肉(占比≤15%)
2、速成法(推荐)
直接使用市售冷冻蛋挞液,注意需要放置常温水中解冻3-4h。
4、烘焙
标准流程:
- 注液蛋挞液倒入挞皮至8分满(膨胀后不溢出),若添加水果需减少液体量。
- 烘烤参数
- 烤箱:220℃预热10分钟,中层放置,上下火210℃烤15分钟→转200℃烤10分钟
- 空气炸锅:180℃预热5分钟,放入蛋挞后160℃烤12分钟→180℃补烤3分钟
- 成熟标志:挞液中心轻微晃动,边缘呈琥珀色焦斑(葡式特征)